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“推进文化自信自强,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”,强调要“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,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”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地方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载体,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。近年来,各地政府积极建设非遗主题馆,旨在系统性保护、活态化传承、创新性发展本土非遗资源。然而,部分展馆仍停留在“静态陈列”“碎片化展示”的层面,未能充分释放非遗的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。

聚桥文创深耕文化空间领域二十余年,服务全国百余个地方政府文化项目,总结出一套以“文化自信”为引领、以“在地性”为根基、以“可持续”为目标的非遗主题馆设计方法论,助力地方政府打造有深度、有温度、有影响力的非遗文化地标。
一、以“文化自觉”为起点:系统梳理,构建非遗叙事体系
非遗不是孤立的技艺,而是地方历史、民俗、信仰与生活方式的综合体现。我们主张在项目启动之初,开展深度田野调研,联合地方文史专家、非遗传承人与文化部门,对区域内非遗项目进行系统性梳理与价值评估。在此基础上,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“文化主轴”——可以是“一条河流的文明脉络”,也可以是“一种材料的千年演化”,或是“一个族群的精神图谱”。
例如,在某江南水乡非遗馆中,我们以“水”为核心线索,串联起船拳、蚕桑、评弹、水乡婚礼等十余项非遗,构建“因水而生、因水而兴、因水而美”的完整叙事逻辑。这种系统化表达,不仅提升了展馆的文化厚度,更强化了公众对地方文化整体性的认知,真正体现“文化自觉”向“文化自信”的跃升。
二、以“活态传承”为核心:打破“橱窗式”展示,还原真实场景
非遗的生命力在于“活态”。我们坚决反对将非遗项目“标本化”陈列,而是通过场景复原、技艺演示、互动体验等方式,让观众“看得见、听得着、摸得着、学得会”。
在展馆中,我们常设“传承工坊”区域,邀请非遗传承人定期驻场,现场演示剪纸、刺绣、陶艺、木雕等技艺,观众可近距离观摩甚至参与体验;
运用全息投影、AR增强现实等技术,还原传统节庆、仪式场景,如傩戏表演、龙舟竞渡、古法酿酒等,让消失的民俗“重返”当下;
设置“非遗数字档案库”,通过高清影像、口述史记录、工艺分解动画,实现技艺的永久保存与远程学习。
这种“活态化”设计,使非遗馆不仅是展示空间,更是传承基地与教育平台。
三、以“在地表达”为语言:材料、工艺与美学的本土回归
非遗馆的建筑与空间语言,本身也应成为非遗的延伸。我们优先选用本地材料——青砖、夯土、竹木、石材,并邀请本地匠人采用传统工艺施工,使建筑“长在土地上”。
在视觉系统设计中,提取地方非遗中的典型纹样、色彩与符号,如蓝印花布的肌理、年画的配色、刺绣的针法,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,应用于导视、展墙与多媒体界面,实现传统美学的当代表达。
四、以“可持续发展”为目标:链接产业,服务民生
非遗传承不能脱离当代生活。我们在设计中预留“非遗+”功能空间,支持非遗产品展销、创意孵化、研学课程、文旅融合等业态。
某少数民族非遗馆设立“手作市集”与“设计师驻留计划”,推动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融合,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创产品,带动手工艺人增收;
另一展馆与当地学校合作开发“非遗进校园”课程包,实现文化传承从展馆走向课堂。
五、以“政府-传承人-公众”三方协同为机制
我们倡导建立“政府主导、传承人参与、公众共建”的运营模式,确保展馆长期活力。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内容动态更新,鼓励公众上传家族记忆、民间故事,使非遗馆成为开放的“文化共同体”。
非遗是流动的河,而非静止的湖。地方非遗主题馆的使命,不仅是“保存过去”,更是“启迪未来”。
聚桥文创始终秉持“守正创新”理念,以专业设计赋能非遗传承,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,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贡献空间力量。
因为,每一座用心打造的非遗馆,都是对“何以中国”的深情回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