哪些企业更需要做展厅?
发布时间:2025-03-30 23:15:02
来源:
浏览量:57

当“流量”成为商业世界的通用货币,展厅却像一座逆流而上的实体岛屿:它成本高、周期长、位置固定,却仍被许多企业视为“必选项”。这看似矛盾的选择背后,隐藏着一条关于“信任”与“溢价”的隐秘逻辑——不是所有企业都需要展厅,但那些需要把“不可见价值”变成“可体验资产”的公司,往往离不开它。

生物医药企业展厅数字互动展示设计.png

一、把“复杂”变成“故事”的ToB企业

工业软件、精密机床、大型能源设备……这些动辄百万、千万级订单的ToB企业,产品往往藏在参数表和解决方案里。客户决策链长、技术门槛高,仅靠PPT和样品很难击穿“认知壁垒”。展厅的价值在于:把“技术黑箱”拆解成可交互的场景。

德国西门子在成都的数字工厂展厅里,一条微缩产线能让客户亲手调整机械臂节拍,实时看到能耗数据变化;国内激光切割龙头邦德激光把3吨重的设备搬进北京展厅,用玻璃地板露出内部光路,配合AR还原切割8mm碳钢的火花细节。当技术被翻译成“一分钟节省多少电”“一次调试减少多少废料”,销售周期从半年缩短到两周。ToB企业的展厅不是陈列室,而是把“信任成本”转嫁给体验的谈判桌。

二、把“溢价”写进空间的消费品集团

奢侈品与高端美妆是另一极端:产品本身足够标准化,却需要不断重申“为什么比别人贵”。爱马仕在巴黎的“Hermès Maison”用一座旋转木楼梯把丝巾从“配饰”变成“可以佩戴的油画”;上海LVMH集团的“非凡空间”甚至不卖货,只展示从葡萄藤到橡木桶的酿酒过程。

国内案例同样清晰:林清轩把山茶花护肤工厂搬到上海南京西路,用一整面活体植物墙告诉消费者“原料活到现在”;蔚来汽车NIO House用咖啡香和亲子区把“试驾”升级为“生活方式提案”。当线上渠道只能拼参数和价格,展厅成为“溢价”的实体注脚——消费者买的不仅是功能,更是“我认同这个品牌代表的世界”。

三、把“身份”实体化的区域龙头

中国有大量“隐形冠军”:县域里做出全球70%份额的保温杯、小镇里垄断欧洲脚手架的五金厂。过去他们靠代工生存,如今要转内销、做品牌,最大的障碍是“没人相信一个县级市能做出世界级品质”。

浙江永康的飞剑保温杯在厂区里建了“太空科技体验馆”,把航天材料实验室的真空钎焊设备搬到展厅,让经销商亲眼看到“子弹打不穿、液氮冻不裂”的测试;山东曹县的汉服企业“十三余”把工厂二楼改成沉浸式朝代街区,客户可以穿着自家汉服在“长安街市”拍照打卡。区域龙头需要的不是“卖货”,而是用展厅完成从“制造商”到“品牌方”的身份跃迁——当地方政府带考察团来访,展厅就是一张“产业升级”的立体名片。

四、把“文化”变成资产的城市运营商

房地产的黄金时代结束后,华润、万科们发现:客户对“地段”脱敏,却对“社区文化”敏感。深圳万象天地把“展厅”升级为“街区策展”,用快闪店、艺术装置和深夜食堂讲“深圳年轻人24小时生活图鉴”;成都麓湖生态城干脆把售楼部改成“A4美术馆”,三年办过17场当代艺术展,房子还没卖完,艺术基金会先成立了。

城市更新项目更依赖展厅:北京首钢园的“三高炉博物馆”保留了炼钢炉的锈迹,却把内部掏空做成沉浸式剧场,让“工业遗址”成为“新文化地标”。对城市运营商而言,展厅不是销售工具,而是把“钢筋水泥”翻译成“可持续IP”的翻译器。

结语:展厅不是成本中心,而是价值放大器

回到最初的问题——哪些企业更需要展厅?答案从来不是“有钱”或“有规模”,而是“有无法被线上替代的价值需要被看见”。

当技术太复杂,展厅是“认知翻译器”;当品牌要溢价,展厅是“信仰制造机”;当身份待证明,展厅是“信任加速器”;当文化需沉淀,展厅是“记忆容器”。

在流量内卷的时代,真正稀缺的从来不是注意力,而是能让注意力“留下来”的实体场景。那些把展厅当作“战略资产”而非“装修项目”的企业,最终会发现:最贵的不是那几千平米租金,而是用户走进来后,眼睛里亮起的那束光。


上一条: 企业为什么要做展厅? 下一条: 眼见为实:打造沉浸式行业展厅设计的五大关键要素